如此厉害的诸子百家,汉武帝敢留下来吗?
秦始皇雄才伟略,一统江山之后还是尊崇法家,对于其他的诸子百家不感兴趣也不罢黜,因为他能镇的住场面,而汉武帝是一个志大才疏的皇帝,靠着几代皇帝的遗产才能跟匈奴干仗,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亏空了国力,却没见过汉武帝有什么丰功伟绩的。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叶重看汉武帝根本不能和始皇帝相提并论,人家始皇帝不仅一统江山,还做出许多大事,二者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汉武帝也不能媲美秦始皇。
从刘邦那一代开始,汉朝便尊崇黄老之术,因为要埋头发展国力,好北上驱逐匈奴,报仇雪恨!但是轮到汉武帝当政期间,对于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根本不感兴趣,反而对于空谈仁义的儒家十分感兴趣。
儒家能流传千年而没有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见其生存能力之顽强,甚至一直作为儒家祭祀的孔家,在历朝历代都能得到统治者的照顾。凡是乱世,再大胆的军阀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杀孔家的人,不然就是蔑视儒家,要被天底下的读书人唾弃的。
儒家思想十分的迂腐,从上古先秦时代流传下来的思想已经变得畸形,面目全非。
为什么要这么说?
看看秦汉之前的儒家就知道了,士子都要学武,会六艺,射、御、礼什么的必须要精通,所以那个时候的儒家子弟是都会点拳脚工夫的,甚至剑术造诣都不错。
但是经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也迎来剧烈的变革。西汉终其一朝倒没什么变化,但是其后的一千多年里面,学习儒家文化的士子们开始变得弱不禁风,流连于烟花之地,风花雪月,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就是其后的儒家子弟的真实写照。
哪一个朝代在开国的时候,是其君王凭借儒家之人成就的?就算是有,这个儒家之人也是其中另类,不然绝无可能反抗原有的朝廷,背离儒家的忠君思想。
“如此于寡人有何益处?”叶重有些不解地道。
“大王真乃性情中人——”谢广坤赞叹了一句,然后说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王能对草民以诚相待,草民不胜惶恐。的确,恢复原有的诸子百家可能对于大王不利,但是于国有利,不知道大王在自己和国家之间可有取舍?”
“这不利又会不利到什么程度?”
“大王兴办教育,其基金甚多,也时而奖励品学兼优的学子,家境贫寒但是求学若渴的学子也能得到贷款和补贴。这些学子乃是未来的国之栋梁,教育是百年大计,但是大王想过没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是毫无争心,必受其乱!凡事都是相辅相成的,若是这些学子一辈子都平步青云,按照仕途走下去,这样毫无大起大落,如何能有斗志?”
谢广坤慷慨激昂地道:“大王可知道春秋战国时代为何人才辈出?这其中固然有大势所趋,国君需要这么多人才的缘故,但是更多的,是因为诸子百家学术鼎盛,有交流便有歧义,有歧义便有争论,有争论必有探求之心!若人人有争心,人人有探求之心,诸子百家岂能不学术鼎盛,岂能不百家争鸣?”
为什么汉武帝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什么要改变前期的黄老道家无为治国理念,而并不选择别的学派?
就是为了选择一个治国的理念而已,儒家是表象,法家是里象。道家无为的思想不适合汉武帝的治国理念,当时内忧外患。
内有皇亲国戚专权,外有匈奴虎视眈眈。国家的学术派别多而繁杂,不利于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口号。皇帝要求全国人民有一个统一的信仰,至于所谓的儒术也是集各家所长。
首先,应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
其次,要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再次,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即所谓“霸(法家)王(儒家)道(道家)杂之”。
最后,设太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是实行“独尊儒术”的必然结果。
闻言,叶重点头道:“诸子百家于国有利,大善!但是谢公还未说出诸子百家于寡人有何不利呢?”
“呵呵,难道大王是自私自利的人?大王,俗话说得好,‘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大王不仅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还有应尽的义务,为国为民,便是大王应尽之义务,也是不得不尽的义务。我想,若是大王没有想要强大中华的野心,可能大汉军是无法走到今天的这一步的吧?”谢广坤笑吟吟地道。
“哈哈哈哈,谢公你这是捧杀寡人了!”叶重开怀大笑地道。
叶重称呼谢广坤为谢公,是尊崇的称呼,公,这在古代是一种礼貌的称谓,相当于现在的阁下和先生,但是叶重推崇古典礼仪,能让他称之为公的迄今一个都没有,只有谢广坤能有这份殊荣,可想而在叶重是多么看着这个谢广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