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557章 加考一场
这次科举考试,参加的人的确比去年要多了太多。
去年参加过的,经过一年的复习,肯定打算再拼一次,更别说还有许多自觉学有所成的,也打算过来碰碰运气。
另外这次恩科,提前了一年宣布,已经传递到天下各地。是以各地有兴趣科举的,不少人提前三个月过来,各地图书馆都为之爆满。
好在大家都没打算进入黑名单,哪怕两三个人看一本书,也不会闹腾起来。他们看书也并非真的是没看过,而是听说刘韬这边的句读划分不同,过来确认一下。
要来这里参加科考,那么经义的内容都以这边的句读划分为准。作为考生,当然必须要慎重对待,哪怕很多人已经收到消息消息,表示经义在科举占分比重并不大。
按照刘韬的意思,未来的科举应该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常用律法和策论。
甚至后面把律法也去掉也可以,毕竟到时候会把审判权从地方官员那边分离出来,成立最高法院,归刑部管。
官员只负责治政,维护地方秩序;民间纠纷和刑事案件的判决,交给法院负责;地方暴乱问题,交给武警负责。如此官员的权力进一步分化,掌控一方军政大权的官员就会从此消失。
开考前三天,考生都已经聚集起来。毕竟官方已经提前宣布,提前三天交代考试纪律和考场须知。不想到时候被赶出考场,甚至取消考试资格的,最好过来。
“加试?”这次不仅宣布考试须知,还临时宣布了一个消息。
“鉴于这次参考的人数过多,陛下宣布加试一场,并且亲自出题。作为补偿,这份一百二十分的试卷,只需八十分。”小吏宣布道。
人数比预期的超过太多,考场不够,同时也是被上次那种,一大堆人鱼目混珠的情况恶心到了,考官们少不得向刘韬抱怨,后者索性宣布加试一场,把这种人筛选出去。
测试不会太难,但考到八十分就能获得秀才的身份……
考生们大多都知道,只有获得秀才的身份,才能参加乡试。现在朝廷确认,可以马虎一些,以后严格了,自己还要想办法去考童子试才能获得秀才的身份。
其实就算没有这个优待,朝廷要求他们加考,他们自然也不得不加考。现在还有额外的福利,考生们的情绪自然也就安抚了下来。
“也就是说,这次科举要考四天啊……”考生之中,有人感慨道。
可以的话刘韬倒想两三个小时一科,一两天时间就考完。奈何毛笔书写,外加还要打草稿的话,没有一天估计还真的够呛。
严格来说,从上午八点开始考试,下午六点收卷,算上中午吃饭的时间,也就十个小时。只是为了避免内外勾结,所以考试不准离开考场,待足三天才能出去。
“这次不是要考四天,而是首先要参加加考,三天后公布榜单。考中的考生,才能参加后续的考试。”吏员意识到考生想歪了,于是连忙纠正。
算上后续批卷以及出榜的时间,前后十天的时间。考中之后,休整一天,一榜的考生还要进入皇宫,参加殿试。
当然,眼看就要出仕为官,别说十多天,就算等几个月,考生们都不会有问题。
随着小吏解说,这次的加考,主要是少许文化功底,一部分数算题目,一部分阅读分析,以及一篇八百字到一千字的文章,就宣布解散。
八百到一千字的文章,在这个时代也不算少了。好在小吏宣布,句读也算一个字,考生们才稍微松了口气。当然,心里也清楚,如果句读太多,估计也会被扣分。
如果有人胆敢把全篇文章都写上句读,或者句读占据60%以上,那么会被直接取消参考资格。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的有人那么大胆吧?
“州平,看来这北汉皇帝,要逐渐废除经义啊……”离开的时候,几个士子凑成一堆,都是来自水镜书院的学子。
最初说是来看看世面,看看他们的学识怎么样。也没打算过来出仕,考完就回去。
后来听小吏说,如果考中之后不出仕,那么以后都会取消出仕资格。这个时候,有些人,心思难免开始活络起来。
说到底就是要不要赌,赌大汉(南汉)能够称霸,又或者,目前还有哪个势力有潜力。
只要这个势力,最终击败北汉,那么刘韬的禁令对他们来说就一点用处都没有。
反过来,如果不行,那么最好早做打算。那个宣布规则的小吏也说了,北汉以后不管征服哪里,地方原本的官员一概不会再用,想要出仕只能考科举。
同时,考科举还有年龄限制,四十岁以后就不能参加科举。
这些来自各地的士人,多少有些不明白,北汉那么缺人,为什么还要对科考要求那么严格。同时对于北汉意外的士人,如此苛刻。
但看到周围那么多的考生之后,大家心里大概明白了。只要北汉继续推广教育,再加上什么县学,郡学这些建立起来,以后参加科考的考生不会少。
现阶段窘迫,是因为推广的范围,以及入学的人数还少。以后人数多了,那么空余的官位,都还不够北汉本地的考生占的,怎么会便宜其他几国的考生?
“不是看来,而是他的确有这个打算。”表字州平的考生回道,“毕竟大多考生来自普通家庭,他们没有那么多书可以看。所以考试内容,越直白对他们越有利。”
经学什么的肯定不会废除,只是会节选和简化到考试内容里面,文明底蕴可不能丢。
为此,以后还要编撰专门的教材。比如语文,比如数学这些,再加上一个道德教育,郡学改成政治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算没有那么高的政治觉悟,至少对这些事情,也能耳濡目染,张口就来。
至于纯粹的经学,以后就是学术圈的玩意。基础的教育大家都一样,在这个基础上,各家随便教导弟子,出仕之后,把自己的学术融入到治政之中。
毕竟基础放在那里,于是在逐渐在实践中,保其精华去其糟粕,学术只会变得更成熟。
或许,这也算是百家争鸣,在新时代的另外一种体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