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选分类 历史军事 数风流人物

正文卷 乙字卷 朝露待日晞 第十五节 皇权,艰难

数风流人物 瑞根 4517 2022-02-19 15:18

  前门之北千步廊西侧一间看似寻常的房中,略显幽暗的光线透过窗格散射进来,书案上的几份纸签很随意的置放在其上。

  卢嵩再度拿起,看了看的最上面的一份没有标注的文档,面色复杂中也有几分说不出欣慰。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无数个让人不悦沮丧的消息中勉强让皇上心里舒服一点儿的东西,卢嵩也不知道这只是皇上无意间的一句话,还是真的很关注此人,或者是此人去的地方?

  总而言之,小心无大错。

  手指轻轻的敲击了一番,最终还是把其放下,“整理出来,呈送给陛下。”

  阴郁的脸色象征着永隆帝的心情从登基以来就从未真正舒坦过。

  这个时候他才明白这个大位宝座还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坐得下来的。

  原来觉得父皇在位是多么的轻松惬意,想下江南便下江南,想围猎便去围猎,想去避暑便去避暑,甚至可以一两个月把朝政托付给几位首辅次辅而不过问,何等的潇洒自在?

  可是怎么到了自己手上,就变得如此不堪了呢?

  他绝不会承认这是自己的德才不足,只不过自己的确赶上了不太好的时机。

  实际上他也深知,很多问题都是父皇遗留下来的,但是自己既然要坐这个大位,岂能连这点儿担当都没有?

  无数人到现在都还盯着自己屁股下这个宝座,永隆帝从来没有放松过这方面的警惕。

  一口气看了几十份奏章,越看越是烦躁,越看越是憋闷,忍不住一气之下将奏章扫落在御案下,旁边的近侍尽皆屏住声息。

  永隆帝扫了一眼站在门外和对面每个角落里的近侍和身旁的伴当,这里边究竟有多少是真正忠于自己的,有多少是父皇安插在自己身边的人?

  下意识的不想去想这个堵心的问题,他从未想过一下子把这些人换掉,如果父皇真的要求把这些老人全部换掉,只怕就只会有一个结果了,想到这里张慎就不寒而栗。

  永隆帝很清楚,只有牢牢的坐稳这个位置,不给其他觊觎这个位置的人一点机会,自己才能慢慢从父皇手中扳回劣势,而在此之前,一切都需要忍耐。

  问题是,老天还会给自己这么多时间么?

  忍耐不等于无所作为,什么都不做,萧规曹随,未必就是最佳的方略,阴邃的目光再度投向殿外。

  一个伴当悄无声息的过来重新拾起,一一整理好放回御案,另外一个则轻轻的把另一叠规制明显不同的小纸签推到案前。

  他斜靠在椅靠上,随手拿起一份皮面有特殊印记的折叠纸签。

  卢嵩还是可靠的,也许带来的消息一样让人心塞,但是张慎知道自己不能不看,连这点儿现实都不敢面对,那这个位置就最好别坐了,早点儿拱手让人求个安稳。

  翻阅了几份之后,永隆帝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

  呈送上来的消息并不让人愉快,但是他却能接受,这本来就在预料之中。

  “咦?”他的目光轻盈的跳动了一下,拉开折叠在下的内容。

  龙禁尉呈报密报密折皆是如此,题头一目了然,然后下边才是详细内容,若是自己感兴趣才会拉开一看,否则只需要一个题头就足以了解大概了。

  看完内容,永隆帝放下,将背靠在御椅椅背上。

  有点儿意思,没想到这个小家伙居然还有点儿忠君之心,更还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来。

  不过对永隆帝来说,这不重要,关键是青檀书院这两位山长掌院对此观点的态度。

  这个说辞若是放在江南那几家书院,只怕早就被批得狗血淋头了,那帮无良文人只知道嘴上逞锋,却拿不出半点对策来,永隆帝对江南士子的厌恶程度丝毫不亚于对那些觊觎自己皇位的那些人。

  当然,这种厌恶只能永远藏在心中,上位者从来不能以自身感情好恶来行事,这是父皇历来告诫自己的。

  齐永泰和官应震永隆帝自然是了解的,这两位都是在父皇秉政期间迅速成长起来的士人,但是却并不得父皇特别看重,也和那几位阁老龃龉不断,自然最后的结局就是罢官走人。

  不过这并没影响到这两人在士林中的名声,甚至这二位的名气都还有更上一层楼的架势。

  永隆帝关注的是这两人的态度。

  不置可否,这就是一个态度。

  一个很微妙的态度。

  永隆帝当然知道设立税监矿监一事在整个朝里朝外引发了多大的轩然大波,可以说御史言官的弹章早就堆满了御案,但他看都不愿意看。

  裁撤简单,如何解决缺口?

  户部不是无能,而是留下窟窿太大,这一点永隆帝还是很清楚的,按照户部的说法是只能慢慢填补。

  可是九边所缺饷银能是慢慢解决的么?没准儿哪天大军哗变,鞑靼人或者女真人犯边而入,只怕推到火炉上的就又是自己了。

  可为之奈何?

  捐输是柄双刃剑,甚至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饮鸩止渴,永隆帝当然清楚,但不走这条路,那就无路可走了。

  脸色不断变幻不定,只有永隆帝身边的近侍才能看到皇上表情的纠结痛苦。

  好一阵后,永隆帝才慢慢缓过劲来,才发现手中捏着的纸签已经变了形。

  目光定定的落在纸签上,冯铿两个字似乎还在跳动,刺激着永隆帝的心思。

  最终他还是放下了纸签,委实太年轻了一些,不过齐永泰和官应震的态度似乎更耐人寻味了,也许可以再观察观察。

  ******

  冯紫英自然不清楚这一堂课上的小小风波居然早就被有心人传了出去,甚至上达天听。

  连续几日的这种夜间阐述辩论,也让他越来越感受到了这个时代的不同。

  士子们那种“与士大夫共天下”情绪和心态似乎完全是沿袭了前宋,在北方士子中是如此,估计在江南士子中恐怕这种心态情绪会更浓,问题是本朝很大程度又是沿袭了前明的规制,很多地方矛盾就不可避免了。

  这是一个非明更非宋的复杂大周。

  士林文臣们对于皇权的态度也是复杂的,既尊重但又要竭力限制,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这句话深刻烙入他们的思维中,在冯紫英看来,这似乎就是一种皇权是所有权,但是管治权却应该是士大夫们的心态,可问题是这可能么?

  从前明开始这种博弈角力就从未停止,而到了大周则更不会停止。

  皇权作为所有权始终掌握着主动,打压削弱相权是每一任皇帝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削弱打压过甚又会带来反噬,这一点每一位皇帝内心又都很清楚,所以保持一个相对弱势听话的内阁六部是大周每位皇帝最大的愿望。

  可文臣们十年苦读一朝鱼跃化龙,岂会轻易放弃自己毕生的追求?

  你有异论相搅,我有合纵连横,你有分化瓦解,我则有内外相制。

  这种风气也不可避免的带到了书院中,好在在统一的观点下,这种风气并不算浓,但冯紫英相信只怕这些学子们一旦考中出仕,只怕就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书院中所见所闻的影响,这个阶段往往是最重要的。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